• 快科技
  • 中文科技资讯专业发布平台
“保油价逻辑”说不通:从未与国际接轨
2015-12-16 11:44:12 出处: 新浪编辑:冰冰 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国际原油价格自今年以连续下跌,最近的一次已经让油价跌至2008年后的新低,与高点相比跌幅达40%。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汽车消费者盼望国内油价与世界接轨,同样下调价格是众望所归,也正因此日前发改委放话“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规定,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才引发众怒,其提出的“因环保原因保持油价”更成为舆论抨击的焦点。

笔者认为“因环保原因保持油价”在逻辑上根本无法说通。

首先,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到是底是谁,目前仍无定论。“阅兵蓝”等量好天气产生的根本因素在于关停大量使用煤炭的企业,汽车“限行”所起到的作用与之相比相当有限,如果发改委坚持“因环保保油价”,至少拿出一个站得住脚的数据来证明。

其次,退一步讲,即使汽车尾气排放是导致雾霾的罪重要因素,那么油品质量是否也要进行考量?目前石油产品是国家垄断经营,油品质量如何自然该垄断部门来负责,提高油品质量与环保效果密切相关,发改委为何不能督促相关部门、企业提高油品质量?

再次,汽车消费者对石油产品的需求是刚需,今年以来国内油价有过下调,既然发改委认为“保油价”可以减少油品消耗,那么是否也有数据显示高价位时油品消耗与降价后的油品消耗有明显的差别?

国内石油价格一直与国际未能完全接轨,而油品质量与国际平均水准是否存在差距、如果存在差距,国内消费者支出如此高的用车成本,难道不该要求这些“取之于民”的费用用在提高油品质量上么?!对此发改委又该作何解释呢?

相关新闻显示中国11月原油进口比去年同期增加7.6%。数据显示中国今年截至11月份原油进口增加了8.7%,总进口3亿2百万吨,大约为每天661万桶。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对于国际有家波动,相关部门并非“无动于衷”,市场敏感度相当高,但在囤积如此多的原油之后,国内消费者却并未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这又该作何解释?

有观点认为导致国内油价下跌迟缓一个重要原因是油价暴跌可能招来通缩魅影,从而重挫物价指数。

今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乏振,在岁末之时如果出现因油价下跌导致的严重通缩,不仅对宏观经济年度目标完成产生不利影响,更可能为明年经济发展留下阴影。从这一点看,发改委“因环保保油价”极可能是一个托词,更可能成为一只“替罪羔羊”。

但问题在于:油价下跌固然有导致物价整体下跌的可能,但这并非就一定导致生产利润的下降——油价下跌降低了物流成本,这本该是生产企业的福音而非噩耗。

另一方面,中国物流成本之高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于相关税费过高,如果为了避免通缩,为什么不在相关税费的改革上做些探索?

“让利于民”是本届政府一直倡导的,增值税减半对于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日渐显现,而发改委“因环保保油价”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影响了购置税减半对于汽车消费的利好作用,对于这种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保证“坐收利益”的行为,消费者有权说“不”,而舆论界更有权力问一句:发改委如此行事,意欲何为?!

“保油价逻辑”说不通:从未与国际接轨

文章价值打分
当前文章打分 0分,共有 0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快科技客户端

扫描安装快科技APP

驱动之家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驱动之家